学分银行理念下“1+X”证书制度是完善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沟通机制、落实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的重要手段,旨在协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有力举措。
学分银行理念下的“1+X”证书制度内涵阐释
学分银行的本质是盘活学习成果,避免重复学习,搭建各类学习成果立交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学分银行理念下的“1+X”证书制度是对于行业学校、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鼓励在校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取得毕业证书后参加相应职业技能考试,根据学分银行规则,可以免试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
对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而言,鼓励获得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证书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学分银行对获得学习成果类型与等级认定、转换为相应部分院校课程,在完成院校规定全部课程后可依法依规取得学历证书。如此,降低重复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以学习成果为联结点,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
学分银行理念下的“1+X”证书制度价值诉求
(一)基础价值诉求: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职业教育的出路在于要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对接科技发展形势变化,对其典型岗位需求进行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精准定位。然而,我国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差异较大。据统计,技能型劳动者在所有就业人口中的占比不足20%,而在技能型劳动者中,高技术技能人才比例不足5%,职业教育亟待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1+X”证书制度,有力地将学历证书与匹配社会经济需求的职业技能证书相连,实现其对接经济转型和市场需要的基本价值诉求
职业教育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产业需求,专业结构设置要紧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服务现代市场经济需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契合产业要求,与学历证书的融合体现了体制机制的创新,改善了职业教育在追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的滞后性,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确保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和协同性,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核心价值诉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变革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是当前职业教育界中的突出问题,为此《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真正能够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在于学校开设专业结构及布局、教学的规范管理、教学的质量保障等要素。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由学校单方面掌控即可,对于教学内容要言之有物、符合典型工作岗位(群)的真实需要,这就需要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在衔接,要变革学历证书面向的专业(群),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评价方面,以职业岗位需求能力为导向,变革评价形式及内容;在师资方面,要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选派教师培训学习等。
(三)目标价值诉求: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搭建学历证书与非学历证书“立交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然而,由于我国教育类型众多、教学模式不同、目标诉求各异,在管理归属上造成纵向割裂及横向分离。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都是基于产业需要,在目标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学历证书对应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有机融合,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联互通,搭建学历证书与非学历证书“立交桥”。
学分银行理念下的“1+X”证书制度的路径选择
(一)基本点:完善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
1.国家职业教育资历框架的建立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四分之三的国家和地区加入资历框架建设行列中,我国也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资历框架,在“职教20条”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职业教育资历框架。
国家职业教育资历框架的建立,首先要考虑该框架所对应的两个核心主体,职业类学历证书与非学历证书,表征出他们内在的同质性或等值,由于这两类教育的同一性都是人才培养问题,人才的最终归宿是工作世界,所以同一性特征能够建立起工作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其次,要注意到职业教育资历框架的设置能够与普通教育进行一定的对接,改变职业教育“断头路”情况,使得职业教育可以面向就业,也有通道继续求学。最后,要注意我国国家职业教育资历框架与国际职业类资历框架的沟通衔接,能够实现衔接和转换,这就要求资历框架在级别层次设计、资历维度描述上要吸收国际经验。
2.建立与其配套的管理体制机制
如果说资历框架的建立是基础,那资历框架的管理体制设计及运行就是关键,要素的配置效果决定了系统是否能够运行及运行的实效性问题。国外对于资历框架系统运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较为丰富。
新西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国家资历框架的国家,新西兰政府为了能够让国家资历框架顺利运转,集中做好5个方面工作:建立政府属下的专职管理和协调机构、建立单一和统一的资历框架、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成效为本的单元标准和成就标准、建立持续评估与改进机制。
在欧洲的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ECTS)、韩国的学分银行系统都有类似管理体制设置。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资历框架的公共性或准公共性的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参与及支持,要建立“从上到下”的立法及体制机制。第二,要建立完备的组织结构体系,资历框架的设计及实际运行涉及参与机构、学习者、职业院校的切身利益及大量的数据及信息,并承担大量咨询和服务。因此要建立统一的组织结构体系、权威的管理机构。第三,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体系建设,标准体系是实现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要求的职业教育各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由培训机构和院校共同开发,但是对其质量保证及认证与转换,政府要起到一定的监督责任。第四,规范职业教育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认证、转换机制。学生学习的内容要有匹配性,学分分值的分配要统一标准。第五,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是支持学习者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录入学习成果、下载并提交相关材料、学分认定与转换、申请学位及技能证书的有力工具。
(二)关键点:突出培训评价组织和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
在“1+X”证书制度中,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是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建设主体,他们需要对证书的质量、声誉负责任。培训评价组织的人员组成成为关键,要选择行业领域龙头企业、专家、院校相关专家。弱化政府职能部门对于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作用,真正做到“放管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由培训评价组织开发、院校参与,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落实到专业教学标准中,实现技能证书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要按照职业教育资历框架等级要求进行设置,初级证书大体匹配中职阶段、中级证书的核心内容大体匹配高职阶段、高级证书大体匹配应用本科阶段。在各级别通用标准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维度也要与匹配层次相当。
(三)着力点:促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融合
1.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学历证书开设课程的对应关系
“1+X”证书制度的理念是基于行业能力标准来调整学校专业能力结构,使得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紧贴行业人才需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是由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负责,每个技能证书均有对应的企业真实岗位或岗位群,这就奠定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用性。开发的证书可以用于社会人员的培训,也可以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标准,证书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目标之一。
在这里要区分两个层面:职业技能证书对应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对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两个匹配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前一个梳理的范围比较小,类似于“课证融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匹配的学历教育中的课程进行梳理即可,形成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匹配专业核心课程;后一个梳理的范围相对较广,类似于“书证融合”的范畴,需要将职业院校某个专业所对应的所有证书进行梳理,形成专业学历证书与所有技能等级证书的匹配关系。
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匹配专业课程路径为例,首先要确定范围,形成该专业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对应关系。其次,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体系,按照国家职业教育资历框架要求,梳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点,并根据其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将知识技能点组合成一个个能力单元,直至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能力单元全部开发完毕。第三,根据已经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能力单元,梳理证书对应学校开设课程组状况。第四,梳理学历教育现有课程组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状况,根据已经开发的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力单元,梳理该证书所对应的现有课程组的课程类型、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课程要点、考核类型、课程性质等要素。“书证融合”是依据上面的路径,将该专业所对应的所有证书能力标准开发出来,形成诸多证书对应现有该专业课程组状况。
2.调整或重组现有学历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力单元和梳理学校现有课程组开设情况,对学校开设的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调整的宗旨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均需在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
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现有课程体系的内容数量和质量要求完全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能力单元内容匹配,但在课程结构设置、开课时序安排、学时学分分配方面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做相应调整。第二,现有课程体系在课程数量和难度层次、内容要求等方面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力单元内容不匹配的,需要调整现有课程体系,使课程与证书进行匹配。对于没有的内容需要增设相关选修课或必修课程。如此操作,既能保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知识、技能、能力要求的完整性,又不破坏职业院校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3.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转换规则
根据已经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力单元,制订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转换规则及转换流程。转换规则需要明确认证、比对和转换的3个过程。认证规则是明确说明课程或证书能被认证、储存的前提条件。通常是学生学习并通过考核成为认证的前提条件,没有通过考核的(无论是技能证书或学历证书)均不予认证。比对规则是课程或证书两类学习成果在内容上达到何种程度或要求,才能进行转换。比对的元素包括学历证书的专业名称、颁证机构、学历层级、课程名称、原始学分、相同认证单元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颁证机构、证书级别、证书名称、资历框架等级、相同认证单元。提取相同认证单元的总学分作为可转换的依据。转换规则是明确两类学习成果如何进行转换,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过程和结果即可进行转换等。
(四)落脚点:健全师资人员配置,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标题
标准的开发要落实,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关键。在此,可以分三步走: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鼓励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引进培训评价组织或企业人员到院校兼职教学。专业带头人对“1+X”证书制度的具体落实有带头作用,因此要求专业带头人要准确把握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及学历证书专业课程标准,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工作。专业骨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要加强专业骨干教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引进职业培训评价组织或企业人员兼任教师,能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专业师资团队的教学与培训能力。
小结
“1+X”证书制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尝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要以“1+X”证书制度的价值源头为基点,理清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证书认证、积累与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的环境要素,并在实践中注意消解各职能部门的利益冲突,畅通“1+X”证书制度的转换通道,助力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